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
雁翔国际 雁翔北京 雁翔上海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环球信息 世界博览 文化大观 国际交流 经济合作 项目开发 策划设计 分支机构 驻外机构
华夏姓氏 华夏龙凤 华夏文学 华夏书画 华夏工艺 华夏影视 华夏摄影 华夏动漫 华夏新闻 华夏戏剧 华夏音舞 华夏曲艺 华夏民俗 华夏民艺
华夏医学 华夏周易 华夏儒学 华夏佛学 华夏道学 华夏饮食 华夏酒水 华夏茶道 华夏体育 华夏武术 华夏养生 华夏孝善 华夏教育 华夏旅游
华夏城镇 华夏企业 华夏农业 华夏商业 华夏建筑 华夏家居 华夏服饰 华夏雕塑 华夏制造 华夏陶瓷 华夏紫砂 华夏机器 华夏兵器 华夏专利
华夏收藏 华夏珠宝 华夏文石 华夏古玩 华夏长城 华夏园景 华夏投资 华夏环保 华夏策划 华夏物业 华夏物流 华夏信息 华夏消费 华夏民营
华夏文史 华夏代西 华夏聊斋 和平女神 文化大典 基地建设 学术研究 编辑出版 社会赞助 人才推荐 会员查询 服务咨询 雁翔论坛 关于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雁翔国际 >> 雁翔国际 >> 学术交流 >> 正文
文化遗产的传承贵在创新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4       ★★★

——一个不能忽视的聊斋俚曲传承人
周雁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专题研究部署,强调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传承;二是创新。传承是根本,创新才是生命力所在。因为:创新沉淀着文化,象征着财富,是一座挡不住的诱惑;创新证明着质量,标志着品位,是一篇写不完的史诗;创新引领着时尚,装点着生活,是一道挡不住的风景;创新总结着过去,照耀着未来,是一片遮不住的彩霞;您可以漠视一切,但您的眼睛不能拒绝风景;您可以愤世嫉俗,但您的心灵不能抗拒美丽;您可以家财万贯,但您不可能将世界据为己有;世界上还没有人因为太阳有黑子而拒绝光明。这就是创新的风采。这就是创新的魅力。创新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且不论男女、老幼,创新带给人们的,是博大的世界,且不分种族、肤色,国籍,生活因创新而更加精彩!文化与文化遗产都因创新而传承。
  文化建设,重在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传承好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失传的局面,所以要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首先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好传统文化,也才能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要建立健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而发展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文化繁荣,贵在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仅仅依靠现有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大创新,通过创新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大繁荣。要立足现有资源,深入挖掘培育特色文化,通过创新不断打造文化精品、树立文化品牌。笔者最近观看了山西的鼓乐剧《杨门女将》就是传承创新的典范,不论从演技、鼓技,还是新彩的创作,都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以大胆的创新的鼓乐语言将传统的山西鼓乐在《杨门女将》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观看者在艺术享受的同时感叹不已、赞口不绝。另临沂市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立足临沂实际,在演出内容上,既坚持了沂蒙老区特色,又创新性地运用声、光、电、水等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给人以大气恢宏的震撼的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了沂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沂蒙精神的伟大内涵,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果。而我们的山东吕剧多少年来就停留在《李二嫂改嫁》的水准上,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这也许是山东吕剧走不出山东,远远落后于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河南豫剧的重要原因吧,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其实任何传统的文化遗产都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地踏步走,不进则退,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淘汰,这是历史的规律。前段时候笔者观看了山东吕剧院的《补天》令人为之振奋,作曲家栾胜利在唱腔中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尝试,为该剧增添了不少新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成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正因为《补天》的创作有所创新和发展,才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好评,这绝非偶然。虽然创新的胆量和力度还不够,但也总算给吕剧带来了些希望。让人欣慰,让人感慨,让人反思。笔者以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有在传承中改革创新才能产生诱惑力和生存延续的强大生命力。传承的目的在于延续和发展,而延续发展的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传承可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项。比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生产生活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巨大的文化财富,山东淄川蒲松龄留给我们的聊斋俚曲就是文化遗产中  一朵靓丽的奇葩。本人在蒲松龄纪念馆工作十余年,曾担任过该管的馆长,对聊斋俚曲情有独钟,曾潜心研究,并改编了电视音乐片《磨难曲》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等电视台多次播放,获得了央视“群星奖”得到了许多好评。为此也结识了许多演唱俚曲,研究俚曲的新朋老友,如:蒲章恭、吕佩奇、侯玉爽、韩克、陈玉琛、陈倩、杨道坤、王朴琴、郝恩波、蒲海啸、还有我的老部下杨海儒、蒲章俊等等,他们都为聊斋俚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最近我从北京回淄博,找陈玉琛先生要他的一本书,书名叫做《聊斋俚曲》,本来我早就有这本书,是作者陈玉琛先生送给我的,但被北京的一位朋友的一位索要去了。因为我对聊斋俚曲颇有感情,而这本书又是对聊斋俚曲研究得比较全、又颇有深度和权威著作,并且书中发掘了许多失传的曲牌,使我爱不释手。趁回家的机会,想再向陈先生在要一本。
    许久没见,老朋友叙谈分外亲切。在和陈老师交谈中了解到,聊斋俚曲自2006年被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以来并无进展,申遗当年许诺的许多保护计划一一落空,使人有些伤心。为什么在“申遗”之前,有关聊斋俚曲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申遗”以后条件好了,事情应该做得更好,反而无进展呢?说到这里陈老师有些激动,他说:“我现在他退了,但俚曲的研究不能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他退休十二年,他在家完成了两本民族音乐学理论著作,一本是《聊斋俚曲》,另一本是《明清俗曲研究》。前一本我早已拜读,这将要付梓出版的《明清俗曲研究》洋洋洒洒近七十万言的巨著,令人震撼,这成就在明清俗曲研究领域在全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望着眼前这位七十余岁的执着倔强的老人,说不出是敬佩、是感慨、还是心酸,更说不出是喜悦、是感动、还是心疼。手捧老人沉沉甸甸的书稿,心也沉甸甸陷入了沉思、、、、、、
    说起陈玉琛先生的事业和他的为人,我是最了解的。过去,我们曾经多次合作搞创作、研讨会,他在淄博市群众艺术馆供职时,曾与同事们办起了淄博市业余艺校,培养了千余名艺术新人,他策划组织了十余个全市性的首届大型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全市的“文明村歌大奖赛”,这在全国来说也可能是仅有的。单就他在聊斋俚曲方面所做的一些事情,也够我说上半天:他早在1961年就开始学唱俚曲,并采访蒲松龄教书的西铺毕家后人。1972年,他曾用俚曲编曲小歌剧。1983年他到蒲家庄采访了蒲章恭、吕佩奇等人,记录了【玉娥郎】、【耍孩儿】等八首俚曲和其他民歌。
    远在1986年他撰写了《聊斋俚曲音乐的艺术特色》,在山东省第二届民族音乐学会上发表,并获论文奖;后又在《中国音乐》1988年第一期发表。
     那是1989年我们共同商量策划筹备成立了“淄博市传统音乐学会”,会上选举他任会长,笔者在该会任副会长。当时他提出了以“俚曲”为主攻方向的研究计划,并列出24个研究课题供大家参考,使聊斋俚曲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记得第二年,也就是1990年他与我共同策划组织召开了《首届聊斋俚曲理论研讨会》,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他提交的《聊斋俚曲溯源》,1992年在《中国音乐学》发表。在对《聊斋俚曲》原作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他写出了《聊斋俚曲通论》,这是有史以来对“聊斋俚曲”作出的全面系统地论述,在《蒲松龄研究》分期连载发表后,又被收入《省志•蒲松龄志》。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对十首俚曲曲牌产生过怀疑,因为它们有的是两首曲谱共用一个音调,有的是与蒲松龄的原作唱词不符。本着胡适先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治学之路,经过深入分析,在1997年第二届聊斋俚曲理论研讨会上他发表了《走近【呀呀油】》,这是对赝品俚曲曲牌首次提出的质疑,扬州大学的车锡伦教授著文说:“笔者十分赞同陈玉琛先生对【呀呀油】曲的探讨。”在第四届聊斋俚曲理论研讨会上,他又发表了《寻找【房四娘】》,继而将其它三首,即【跌落金钱】、【黄莺儿】、【憨头郎】也认定为赝品。并找出了它们的真品曲牌。这在俚曲研究史上打破了蒙昧和盲从的局面。
     随着对俚曲研究的步步深入,他又写出了俚曲专论十余篇,如《〈姑妇曲〉曲牌辨证》、《从变文到俚曲》、《俚曲源流民间论》、《〈快曲〉创作思想简论》、《蒲松龄的音乐美学思想》等,相继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等核心期刊及《蒲松龄研究》和“蒲松龄年会”上发表。这些论文是对俚曲源流,创作思想,音乐本体,唱词特点,曲牌真伪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的专题论述,这不仅是前人未曾涉及过的领域,而且均有他的新鲜独到的见解,展现着他的睿智光芒和他的不甘步前人后尘的学术之路。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陈玉琛先生懂得这一点的重要,他站在了俚曲研究的最高峰。
     在这同时,他又展开了对失传曲牌的抢救挖掘工作。1999年退休后继续从事俚曲曲牌的挖掘、翻译、研究、整理工作。至今已整理出42个曲牌的74首适宜演唱的曲子。他将如上丰硕成果结集为《聊斋俚曲》,该研究专著,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关怀下,2004年4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对聊斋俚曲的发、掘、整理、研究、传承、创新都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他还为《聊斋俚曲》的申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了电视脚本和申遗报告。又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影像集锦片《聊斋俚曲》撰写制作脚本。仅就这些成果而言,可以说聊斋俚曲的研究中心就在淄博,而陈玉琛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为此,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的郭学东所长发出这样的感叹:“问候陈玉琛老师,你才是为俚曲做出贡献的人啊。”
    大家都知道,“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他当时的流行俗曲作曲牌,编写的故事唱本。没有了这些俗曲曲牌,俚曲故事也便成了案头文学,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无法飞翔。从蒲松龄在世到现在,约有300年了,口传心授的俗曲随着时光的流逝,失传是很自然的。1963年初,音乐工作者记录下了十首曲牌,当时显得弥足珍贵。1983年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唱了部分俚曲,还有几首没唱,人们不知为什么,对于几首赝品俚曲也没引起怀疑。但是在陈玉琛的心里却泛起了波澜,用同一个曲调唱了【房四娘】,又唱【哭皇天】,还唱【憨头郎】,哪有这种曲牌?唱【跌落金钱】的曲子又套到【憨头郎】上,这真使人无法理解。更甚者,还有后人自编曲调也冒充俚曲。如:“【呀呀油】等三曲就是今人自编的。其中【呀呀油】用的是〈粉黄莲〉的曲调,【黄莺儿】、【跌落金钱】是根据所会的其他小曲的曲调新套的。遍问蒲家庄里其他老人,他们都说从未听见过这三曲。”这是中央音乐研究所的吴钊先生1963年在蒲家庄采访时的一段真实记录。这些曲子本来就不是“明清俗曲”,有的还改变了蒲松龄原来的唱词,难怪唱来如此乏味,又有什么理由称其为“聊斋俚曲”呢!
    从1963年到现在半个世纪了,这种尴尬局面并未改观,甚至还有越来越混乱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俚曲怎样去传承?又能传承到什么境况呢?俚曲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那么,俚曲的真品在哪里?谁能知道其余40多首的俚曲又在哪里?陈玉琛先生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和艰巨性,他义无反顾勇敢地担当起了拯救俚曲的重任。正如中央音乐研究所的前所长乔建中先生所言:“玉琛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以不怕孤寂的冲决精神,投入研究俚曲这个艰辛之旅的。这一‘投’,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对于一个接近五十岁、又未有过从事长线研究项目经验的人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上淄博本地相关资料的匮乏,他所碰到的苦、难之境是可以想见的。”中央音乐研究所的音乐学家苗晶先生深知其中的艰难,他对陈玉琛说:“这是一项尖端艺术科研工程。”提醒玉琛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是的,就像站在茫茫黑夜的旷野里,哪里是通向光明的路?无人知晓,更无人告知。探寻一条这样的路才是最艰难的啊!他在孤寂中摸索前进。到民歌、戏曲资料里去寻找,或许是条捷径,但是谁能知道,既是与俚曲曲牌同名者,大部分也都有了新变化,它们不是与蒲松龄的原词对不上号,就是曲调已经戏曲化。可用者,百无一二。
     他请教音乐史家吴钊先生,吴先生说,明代的《文林聚宝》中有四首俗曲;他请教张仲樵老先生,老先生说清代的《小慧集》里有几首俗曲。这几番点化,使他思路豁然开朗,既然蒲松龄是清初人,他所用的曲牌当然就是明清俗曲,要找曲牌何不到明清古籍中去找?这是最可靠的,不会有赝品。但是,这明清古籍文献哪里有?词山曲海哪里藏着俗曲?他到淄博市图书馆查了个遍,无收获;他到山东省图书馆去找到了《九宫大成》;他在首届群星奖颁奖会议期间利用三个白天的机会,去北京图书馆抄写关于俗曲的资料;他在音乐研究所查找、复印有关俗曲的资料。到中央音乐学院,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到国家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私人的书橱里,专家的文库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为了寻找一个曲牌,他四处写信求助,我看到他的资料档案里有来自兰州关于【呀呀油】的资料,有来自成都的关于【金纽丝】的信件,有来自徐州的多封信件。还有他自费去徐州拜访张仲樵老先生的录音及录音稿。经过多年的努力,搜罗了近千支曲牌资料,这使他欣喜若狂。
     然而,问题又来了,这些曲子都可用作俚曲吗?明清的工尺谱如何解读?怎样才能翻译成现代乐谱?他在钻研着,几种工尺谱竟然都被他识破了,工尺谱被译成简谱。他还顺手理出了一册《工尺解读手册》。他又一首一首地核对着筛选着,他将民族音乐学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的方法引入其中,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并给这些曲子规定了三条原则:“坐标定,词格同,风格近”,其中第二条为硬指标,符合于蒲松龄的原词者,可认定为俚曲,否则便不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这样,他走出了一条从明清文献古籍中寻找俚曲的新路,从中挖掘、翻译、整理出41首俚曲曲牌的74支曲子,占俚曲曲牌总数的84%,实现了俚曲曲牌研究的重大突破。这项“尖端艺术科研工程”就像是冰消雪融在春天里,竟被他一个人攻破了!失传多年的俚曲曲牌终于可以复原真实面貌了,聊斋俚曲终于可以起死回生了!他为“聊斋俚曲”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一般人甚至是传承人难以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认为:陈玉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俚曲传承人。
     陈玉琛是一个学者,陈玉琛是一个作曲家、陈玉琛是一个不是聊斋俚曲传承人,却在不辞辛苦的做着聊斋俚曲传承和创新工作默默无私奉献的俚曲传承者。笔者认为:陈玉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俚曲传承人,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俚曲专家。
     陈玉琛先生虽已步入古稀之年,却老当益壮,精神焕发,说起俚曲,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兴致勃勃。他说当年的“申遗”报告就曾为俚曲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比如:完善俚曲曲牌的挖掘整理;出版唱片、唱本,为普及俚曲做准备;培训俚曲演唱人员,帮助蒲家庄建成俚曲特色文化村;创编俚曲新剧目,开展俚曲创新的文化研究,发展俚曲文化;举办俚曲专题演唱会;将俚曲代表剧目搬上舞台或拍成电视片传播、流传;加强理论研究,举办俚曲理论评奖;在大、中、小学举办俚曲讲座,教唱俚曲曲牌;建立健全俚曲保护发展三个机制,使领导、演唱、研究、发展、传承等方面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运转等。这些的确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如能实现,聊斋俚曲就可以象其他许多“非遗”代表作那样在全国人民面前一展风采了。作为一名俚曲的研究者和传承者做梦都在期盼着早日实现这一蓝图,让我们的聊斋俚曲弘扬光大不仅为淄博争光,还要走出国门,为国争光啊!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我们相信这一真理。陈玉琛先生的功绩已经留在人们的心里,也将会永载史册。人间正道是沧桑,目前又正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我们希望陈玉琛先生的愿望早日得以实现。
     胡锦涛主席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文联与作协代表大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学习胡主席的讲话,在我们倍感温馨的同时,深刻的认识到:盛世中华文化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因此,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乘春风化雨,抓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祝愿陈玉琛先生为传承和创新聊斋俚曲做出更大的贡献,也祝愿陈玉琛先生健康长寿再创佳绩!我们也期待着陈玉琛先生的鸿篇巨著《明清俗曲研究》早日问世,为明清俗曲研究再起高峰、再树丰碑、在放奇葩。

2011年11月27日
   
 于京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网站管理 |

    联系电话:0533-2240208 手机:13608946832 13865079298 QQ联系:1138505465
    版权所有:雁翔国际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甲3号(北京CUV国际公寓) 邮编:100025
    主办方:北京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京ICP备1903768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