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凝心扬国粹 “柳泉”结缘启新程
——记周雁翔和蒲伟业的聊斋情缘
连日来,在山东淄博淄川聊斋故里仙乡门内外喜气洋洋,有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丝路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聊斋文化研究院、聊斋会馆揭牌仪式暨聊斋聊斋印章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可谓大咖云集,群贤毕至。
这次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特别是蒲松龄的两枚自制印章更是风生水起,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惊叹!也开辟了聊斋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同时宣告了蒲松龄,不仅是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诗词歌赋、书法、杂著、医药、农桑、俚曲、喜剧等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作家等,还石破惊天的告诉我们,蒲松龄——还是位造诣颇深的“篆刻家”。这一秘密的揭开,不但打破了聊斋文化研究的瓶颈,而且为今后研究蒲松龄生平、著作、以及蒲松龄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条更直接、更贴近、更真实的通道,通过蒲松龄自己为自己篆刻的一枚枚印章,我们好像抚摸着蒲松龄的脉搏。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了蒲松龄,走进了蒲松龄的精神世界,感悟着蒲松龄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与思想,这不能不说是研究聊斋文化与蒲松龄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这次活动引起来各大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人民网》、《淄博日报》、《齐鲁晨报》、《掌上淄博》、《中国记者联盟网》、《鲁讯网》、《雁翔国际网》等二十余家媒体及其所属平台先后持续集中地报道了活动,好评如潮,盛况空前。
会议圆满成功,为研究聊斋文化又起了一个好头,收获满满皆大欢喜,可在这成功与喜悦的背后,又有谁知道这次活动的缘起是因两个对聊斋深深的眷恋痴迷且富有使命感的人,这两个人就是周雁翔和蒲伟业,他们两个,一个是蒲松龄纪念馆的老馆长、聊斋文化的研究员,一个是蒲松龄的后裔、蒲松龄的第十三代孙,他两个的共同点,就是都与“聊斋”结下了不解之缘。
痴迷聊斋五十年,建馆办刊育英才:周雁翔与聊斋的不解之缘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说起聊斋的话题,我国著名聊斋文化研究专家、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兼聊斋文化研究院院长周雁翔教授引用了《聊斋志异》开篇之作《考城隍》中的一句话。
“聊非聊尔斋非斋,聊斋是个大舞台。刺贪扬善揭画皮,冷雨寒灯照世界。狐非狐尔怪非怪,鬼狐倒比人可爱。委婉曲折正气歌,真善美丑分得开。”在为《聊斋志异全诗集》撰写“序诗”时,周雁翔认为,《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表达了中国文化最质朴的善恶观,隽永唯美。
“小时候,就喜欢听父亲讲聊斋故事;长大后,我自己读《聊斋志异》;我觉得,只有用心读懂了,才能够真正传承好聊斋文化。”周雁翔说,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童年时,父亲讲聊斋故事的情景,《骂鸭》《偷桃》、《种梨》、《崂山道士》都令我如醉如痴。
说来是缘,从部队到地方的周雁翔在聊斋文化的感召中担任了蒲松龄纪念馆馆长还兼任着蒲松龄研究所所长,这令酷爱聊斋文化的周雁翔如鱼得水,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汗水描绘着聊斋文化的宏伟蓝图,从基础建设到基本陈列、从理论研究到各个展厅的解说词,从讲解队伍的建设到出版著述报刊媒体的广为选传,他都亲力亲为,短短几年,蒲松龄纪念馆从馆舍到精神面貌无不焕然一新、别开生面、颇具规模,这些有目共睹无不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赞叹好评。更令人惊喜的是周雁翔在在开拓聊斋文化各个领域的同时,还四方奔波努力创刊了国内唯一一份专业研究蒲松龄与聊斋学的杂志——《蒲松龄研究》季刊并任主编,这不但为聊斋学的研究和发展开拓了一片属于聊斋文化的沃土和开创了蒲松龄纪念馆的辉煌,更为蒲松龄与聊斋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的基础。
作为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和聊斋文化的发祥地,淄博文化界读聊斋、研究聊斋的氛围很浓。在图书馆、蒲松龄纪念馆工作间,更激发了周雁翔要研究聊斋、弘扬聊斋文化的强烈欲望。他百忙中集其智慧首次领导翻译著述《全译白话聊斋》、《少儿白话聊斋精选些列丛书》、《新蒲松龄年谱》、《情溢聊斋春漫淄博》、《蒲松龄纪念馆大全》、《蒲松龄故事大全》、《飞鸿之声》、《蒲松龄故居》、《磨难曲》、《仙乡情》、《聊斋志异在国外》《蒲松龄》、《金色的梦》、《导游在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里》、《聊斋故事全诗集》、《新聊斋集》、《聊斋情深柳泉意长》等一系列聊斋文化著作,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全方位详尽的介绍了聊斋文化的形成与流传和在国内外所形成的影响等。通过这些书籍,便知聊斋文化的全面概况。
周雁翔把聊斋文化与自己的文学爱好相结合,以消息、通讯、漫画、歌曲、散文、诗歌等体裁,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地宣传聊斋文化,门类齐全。同时,他们召集国内外著名聊斋学专家学者在淄博召开了多次国际国内蒲松龄与聊斋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把聊斋文化的研究推向新阶段。
“要做《聊斋》文化的大力弘扬者”,周雁翔以自己在聊斋执着工作的亲身经历的实践和十余年心血与汗水结晶的感悟,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蒲松龄和聊斋文化的内涵真谛,更是作者潜心治学、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于聊斋文化的研究、提炼、升华、宣传、管理、人才培养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是聊斋文化事业蓬勃鼎盛的最好的说明。
周雁翔的执着和勤奋非一般人所比,爱好广泛,涉猎之多,精力之充沛,拼搏之精神都令人惊叹和赞许。在致力于聊斋文化研究的同时,他花全部心血投入蒲松龄纪念馆的建设。蒲松龄故居纪念馆,留下了周雁翔忙碌的身影,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吃在聊斋、住在聊斋,设计图纸,讨论布展,恢复遗存,做好绿化,无不倾注着大量的心血。周雁翔情系聊斋,不仅与聊斋和蒲松龄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和蒲家庄这个古老的村落与蒲家庄的乡亲们建立了深深的感情,这里的民俗民风,聊斋仙乡的一草一木,蒲松龄与蒲松龄故居的一砖一瓦,以及他付出智慧与心血为之奋斗的蒲松龄纪念馆与聊斋文化已经流淌在他生命的血液里,萦绕在他日思夜想的灵魂里。在蒲松龄故居的庭院,每一间房子里都有着周雁翔深深的印记、从蒲松龄故居到柳泉、到蒲松龄墓园的路上叠印着他抹不去的足迹,在蒲家村老百姓的情感里他是这里的功臣,是蒲家庄最敬佩、最难忘的一位蒲松龄纪念馆的馆长,说起周雁翔真是无不啧啧称赞有口皆碑。在纪念馆建成之初,他自己充当蒲松龄故居纪念馆的第一个讲解员,为游客生动地讲解聊斋文化。同时,他大力培养讲解队伍,面向社会招聘十多名青年讲解员,从招聘、培训、授课、讲解,他都悉心指导,现在这些讲解员许多已享誉全国,副高职称了。
周雁翔工作、学习、文学创作都与聊斋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走进聊斋的同时,又走出了聊斋,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创意和策划的景区聊斋大世界、聊斋大观园、狐仙园、聊斋城、留仙谷、柳泉源、聊斋头、聊斋古镇,这些创意策划和景区景点立体式地展现了聊斋故事五百篇。此外,周雁翔策划的《聊斋头柳泉源景区策划设计方案》《聊斋古镇的构建与策划》《黑楼梦》等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和文化情素的展现。
周雁翔离开工作岗位后,依然默默地为弘扬聊斋文化而奋斗,成立了“中国聊斋文化研究院”,他把他的心血和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默默的奉献给了聊斋文化,聊斋文化里有他的梦、他的奋斗、他的追求、他呕心沥血描绘的宏伟蓝图。
近年来,周雁翔得益于蒲松龄和聊斋文化,不断的追求、发展,不但策划设计了《齐长城文化风景区》,还根据孟姜女传说,策划设计了《孟姜女故居纪念馆》等。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呕心沥血的在共性文化的土壤里,精心与痴情的提炼个性文化与灵魂文化,以人类母爱文化为底蕴,精心大胆的策划了“中国上海世界和平文化主题公园(世界和平女神与和平女神圣地)文化项目,并和他的团队积极奔走呼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繁荣复兴,为圆中国梦,为了人类和平执着的拼搏着、奉献着,这正如周雁翔教授所说:弘扬民族文化,倡导社会和谐、捍卫世界和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不论周雁翔在哪里,不论周雁翔再干什么工作,他都忘不了他的聊斋、他的聊斋文化,日前,他又和协会同仁酝酿打造新聊斋系列创意作品并形成聊斋文化的产业链,如:《聊斋志异故事诗全集》,立体的以诗、以画均刻于石砚集成《聊斋故事蒲公砚全集》,《新聊斋故事集》、新聊斋系列电视片《新聊斋传奇》大型电影《情溢黑塞 义满青林》在他们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黑楼梦》的基础上,拍摄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黑楼梦》等。另一方面,周雁翔还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阎先公、张明文、董善习、著名聊斋人物画家孙玉田、著名书画家雍力等通力合作,打造聊斋文化的新天地、新辉煌、新篇章, 聊斋文化无穷期,开拓进取创新奇。
五十年来,周雁翔从阅读到译注,做《聊斋》文化的大力弘扬者,从研究到设计,做《聊斋》文化的忠实践行者,聊斋文化无穷期,开拓进取创新奇。
我们以一首小诗祝愿周雁翔和他的聊斋事业:
情系聊斋扬国粹,魂牵柳泉润中华。
春华秋实终有果,智慧精心育奇葩。
子承"父业"立大志,聊斋文化绽新葩:蒲伟业与聊斋的不解之缘
蒲伟业与聊斋的不解之缘,特别痴迷是对聊斋印章研究的付出与成果。这还要从他的父亲蒲先明说起,蒲先明(1924一2006),1980年离休后致力于弘扬先祖文化,先后从事蒲松龄纪念馆及聊斋园初建工作,与此,整理收集撰写聊斋著作达400万字,包括《八卷本聊斋志异》,《聊斋俚曲集》,《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词集》,《聊斋杂著》,《聊斋年谱》,《聊斋研究论集》《聊斋族谱》等。所出版的《八卷本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集》荣获地方政府颁发的精品图书奖,《聊斋俚曲》于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的《醒世姻缘传》是蒲松龄著之论文长达数万字,其内容均来自于地地道道的家族传承史料,具有独特价值!蒲先明先生晚年倾力投身于弘扬聊斋文化,之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主流媒体及海外媒体广报。
蒲伟业,1954年生,是蒲松龄的后裔、蒲松龄的第十三代孙。近二十多年间致力于弘扬聊斋文化,先后自费出版了先父整理的《八卷本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集》,两书出版后,分别获得政府颁发图书精品工程奖,在《聊斋俚曲》出版后的第8个年头,即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見《聊斋俚曲集》的出版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面对聊斋文化研究现状,发现聊斋印学这笔巨遗即是遗产保护上的空白,也是学术上的空白,于是潜身投入此项工作,二十多年间先后发现聊斋印存一宗,且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聊斋印章》的发现与破译填补了上述两项空白且引发了一系列学术课题,为弘扬中华印学,确立蒲松龄在中国印学史上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撰写《蒲松龄画像保存》始末之论文(待发),打破传统定论,以最原始,最珍贵,最可信的家族史料展现蒲像的无限价值。撰写《蒲氏远祖与民族成分》之论文,打破多年来之旋案,填补了七代之族系断层问题,为学术界研究蒲松龄家族史解决了一大难题。通过研究蒲松龄撰写的族谱,发现明清年间外迁的蒲氏族人失联在500年左右不等,经和族人多年努力,已发现荣成,青岛,诸城,大连,仓州,开丰等地蒲氏乃与蒲松龄同根,且取得了联系与认同!在临朐发现蒲氏明朝石牌,其中的记载与蒲松龄同族。《聊斋印存》一书待出版,已有出版社承诺提供优惠服务。
蒲伟业指出,蒲松龄刻制的印章,不仅水平高,而且富有创新意识,他创作的“柳泉小景”印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以风景入印”印章,堪称“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把刻章作为业余爱好,无意之中,却给后人留下许多谜题。1713年,其子蒲筠请人给蒲松龄绘制了一幅画像,这也是蒲翁留世的唯一画像。蒲翁感慨系之,在画像上亲笔题写了两篇跋文,前后共盖了6枚印章。就在这幅珍贵的画像上,留下了不少谜题。6个印章除了两个能找到实物的,其余4个都难以辨认。对蒲氏后人来讲,这实在是一大遗憾。本世纪初,蒲伟业把“破解印章之谜”作为一大课题,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其中3个,内容分别为“绿屏斋”“卧云”和“奉天”,剩下的一个,因为过于模糊,无法破解。
经过多年努力,蒲伟业搜集了大量蒲松龄刻制、使用过的印章拓印文。就在他感觉小有收获的时候,一个朋友的话“刺激”了他:“你光有这些拓印文,没有(印章)实物,有什么用?”一句话,让蒲伟业走上了搜寻印章实物的“不归路”。今天展示的两枚实物印章,就是20年苦心搜寻的结果。其中一枚,内容为“绰然堂”,是蒲松龄在淄川毕府教书时所刻(绰然堂即蒲松龄教书之处)。另一枚印章更为奇怪,字体曲曲折折,极难辨认,业内称之为“九叠篆”,刻“艮川王”三字。
二十余年苦心孤诣,蒲伟业能找到两枚实物印章,已经算是巨大突破了。然而,蒲伟业心中的谜团却越来越多了,他期待更多的专家、读者加入进来,一块破解“蒲氏印章”之谜。比如,蒲松龄的印章中,有一枚刻有“奉天”二字。这两个字经常出现在圣旨中,圣旨开头四个字一般是“奉天承运”,蒲松龄怎么敢用呢?与之类似,一个刻有“龙瞻”二字的章,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那个年代,“龙”“天”这样的字眼都是十分敏感的,怎么会在印章中出现?
蒲伟业等期待更多的人关注聊斋文化,关注蒲氏印章。
我们以一首小诗祝愿蒲伟业和他的聊斋文化事业:
金风送爽入蒲家,聊斋印章众口夸。
若问此间何最美,印存伟业绽新花。
淄博蕴秀出英才,一生缘分属聊斋:周雁翔和蒲伟业的结缘
周雁翔与蒲伟业为了聊斋文化的促进中走到了一起,经过反反复复的磋商磨合,终有了这次“聊斋文化研究院、聊斋会馆揭牌仪式暨聊斋聊斋印章研讨会”的举办和成果。这是一个团结的会议,这是一次胜利的会议,这是一次指明方向的会议,这是一次催人奋进的会议!
聊斋印章,乃蒲松龄先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代表作“柳泉小景”印,开创了景物消形图入印之先河,为印学史矗立起一座丰碑。经多年考证,蒲松龄治印品位之高,寓意之深,数量之多,这在中国文学家中实属罕见;印章虽小,但犹如掌中乾坤,每一枚都凝结着一个时代的信息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的精神世界。
聊斋文化研究院与聊斋馆的成立,对进一步研究解读蒲文化、探索蒲松龄生平与著作又增加了一个新天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聊斋印章历史和艺术课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挖掘考证和促进聊斋文化研究开了个好头。
周雁翔表示,聊斋文化研究院的宗旨和愿景就是为研究传承聊斋文化,搭建专家学者与现代年轻人之间的平台,让更多的青年社会精英也能参与进来,发挥各自行业的专长,为推动推广聊斋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周雁翔和蒲伟业,一个为聊斋文化痴迷五十年,是蒲松龄纪念馆的老馆长、聊斋文化的研究员,一个为聊斋印章奔走二十年,蒲松龄的后裔、蒲松龄的第十三代孙,他两个的共同点,就是都与“聊斋”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以一首小诗,祝愿他们在聊斋文化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欣逢盛世艳阳天,国粹弘扬谱锦篇。
淄川胜地多俊彦,柳泉聊斋有渊源。
伟业存印唯蒲氏,雁翔建馆且办刊。
携手结社抒壮志,传承文化勇攀巅。
《中国信息报》记者 田建海 特约记者 兰 锐